-
中國在非洲的“老師”和“學生”們
習近平主席正在非洲訪問,塞內加爾、盧旺達以及毛里求斯與中國都頗有淵源,特別是在產業發展方面。毛里求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招商引資,建立工業園區,一些香港制造商早在來內地前,就先去了那里。此后,中國的改開經驗,也在非洲傳播,盧旺達就是一個較新的例子。[全文]
-
非洲還有另一面,但媒體不會告訴你
年輕人離開自己的國土,跨過地中海前往歐洲,在有些區域或者國家,還充斥著暴力和沖突——這是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非洲。但是非洲還有另外一面:有很多年輕的孩子,他們有非常強烈的學習欲望。哪怕他們生活的環境非常惡劣,這是希望的象征。[全文]
-
非洲為什么窮 是因為人太懶惰嗎?
日本崛起之前曾被描述為懶惰,有趣的是,當東亞經濟體崛起時,文化論的觀點再次抬頭,開始用以證明其優秀的經濟增長表現。這次輪到了非洲。非洲國家似乎表現出了全球最低的生產率和最弱的競爭力。然而,當我們仔細地對數據做進一步的研究時,卻發現情況完全不同。[全文]
-
利比亞人均教育年限與中國相當 為何沒有經濟奇跡
將發展中國家依然普遍貧窮的原因,歸結于它們普遍較低的人力資本水平,似乎是合乎邏輯的假設。 1980年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3.7年,相當于同年加納的水平,即便現在,也僅與利比亞等國相當,然而,為何這些國家沒有創造與中國一樣的經濟奇跡?[全文]
-
有關非洲的陳詞濫調 為何被現實頻頻打臉?
為什么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在20世紀80年代“華盛頓共識”實行以來表現不錯,許多專家的反應往往如同非洲街頭的流氓警察——他們列舉了千變萬化的原因,陳述了無可反駁的事實。而政策制定者們又無法與其爭辯,結果就只能是履行各種強加給他們的建議——就像那些在非洲街頭無助的駕駛者們一樣。[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