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中國電動車的命,拜登說了不算
中國電動車行業不可能因為拜登的“一紙公文”而偃旗息鼓,相反,拜登政府此舉更像是“一拳打到了棉花上”,甚至會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”。[全文]
-
為什么歐洲人沒有自己的“寧德時代”?
即便面臨先天不足,但考慮到供應鏈安全、地緣政治與就業崗位等問題,歐洲政商兩界都希望本土能“旱地拔蔥”,培育出至少一家足以媲美全球頂級電池廠的企業……[全文]
-
把電池賣到歐洲,沒那么簡單了
出來混,要有勢力,要有背景。[全文]
-
你嘲笑合資車企,合資車企也在嘲笑你
當我們陶醉于這種美妙敘事,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終于趕超外國前輩們時,一些冰冷的數據又在提醒我們必須要清醒一點:放眼國內,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中國之外,沒有一家車企能夠靠賣電動車賺到錢,而比亞迪能賺到錢,主要也是托刀片電池的福。[全文]
-
補貼十三年,中國新能源車的成長與代價
現實世界沒有完美的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。無論是補貼政策的制定,還是調整、修正、打補丁,或者是本身不采用產業政策,都大概率是一個不斷尋找次優解的過程。[全文]
-
2022年,中國汽車行業“打臉”報告
2月底,俄烏戰爭爆發;3月份上海疫情,好不容易熬到了6月份解封,持續不斷的高溫天氣又讓川渝地區限電,不少車廠被迫停產,9月,碳酸鋰的價格又突破每噸50萬的天價……所以對于車企來說,今年完不成KPI是常態,完成才是意外。[全文]
-
為搞電池,美國也玩起“市場換技術”
美國想要建立一條“資源-電池-電車”的內循環產業鏈,將所有關鍵環節握在自己手里,借此來打造一個與中國對等,甚至超越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。只是在這種模式下,美國的盟友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跟著大哥“喝酒吃肉”……[全文]